观《网络谜踪》有感

我给这部影片打了 5 星。这绝对是值得一看的作品,若你自认为自己对科技、网络安全、隐私了解不少,那你更应该看看这部电影。电影的剧情当然很精彩,但是这是一部剧情片,我不好剧透。况且最触动我的并不是剧情。

对科技有一定敏感度的人一定会对电影里出现的各种操作系统印象深刻。从 Widows XP,到 iOS,到 OS X,到 Ubuntu,电影里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出现各种界面 —— 男主正是在这些不同的设备、操作系统中搜集信息,破解谜团。特别让我感到震动的是:电影对这些界面的模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或者说「模拟」这个词都不恰当,因为据说某些场景剧组是直接在实机上拍摄的。这让我得到了非常强的沉浸感,因为我会把自己带入成男主,思考如果是我该怎么处理。这是一个打动我的点。

电影中的 OS X 界面

另一个点在于数字世界的隐私问题。世界上鼎鼎有名的三家公司:Facebook、Google、Apple 每天都把隐私放在嘴边,但实际上第一家的隐私丑闻从来就没有停过;后两者名声稍好,但是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主如何巧妙地利用安全邮箱重置密码来破解账户。要知道,安全邮箱或者安全电话号码是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验证方式。实际上:只要攻击者对你的信息有足够的掌握,没有密码是不能破解的,没有系统是不能攻入的。

使用安全邮箱重置密码

这或许让一部份笃信「数字世界无隐私」的人信心大增,毕竟电影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些人觉得,若要有隐私,那就别上网吧。

我不愿接受这种略显犬儒的思想。但说实话,我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我没有。


最后一点是:网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作为数字世界原住民的我们。

「数字世界原住民」指的是没有经过刻意的学习就会上网的人群,比如我这一代人。我们近乎无私地把自己的身份、偏好等等信息奉献给了互联网。那么利用互联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拼凑出我这个活人呢?

No,使用互联网不能拼凑出现实世界中的我。But yes,使用互联网能拼凑出网络世界中的我。现实世界中的我、网络世界中的我都是我,甚至很难说到底哪个才最接近我的本质。

我活在网络上时,身上少了世俗礼仪的负担,也少了道德约束,因此看上去更容易暴露出面具下的本质,这时候网络就成了一个照妖镜。不如试着以局外人的视角看看自己的博客、微博、Twitter,试着构想一下这些账号的主人,与你自认的自己是否有偏差?

这么想来真不可思议:几十亿网民,活生生地因为上网而人格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