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澪同款 - 大手办 AKG K701 | 揽件日志

事出有因,这个暑假我开始每天跑步,自己建了一个跑步歌单,里面一首《Don't Say "Lazy"》我快听了上百遍才知道原来是《轻音少女》的 ED。平日里写代码全靠耳边的音乐进入状态,之前买过的耳机都出手了,一直靠 iPhone 自带耳机凑合,总觉得差点意思。就想着物色一个新的耳机。

找来找去目光锁定在因为《轻音少女》的播出而大火的「大手办」K701 上。据说难推,难推有什么?手办手办,看着都开心。

一耳朵听感

不得不说,难推是真的,耳机带了 3.5mm 转接头,首先试试直推。往笔记本上一插声音是真的小。我是不懂内部原理,反正不是功率不够就是电流不足,听感比较混沌。当然即使推不好也比我的 EarPods 强一个档次,但肯定不算是网上流传的那种评价。

听 ACG 的话还可以,其实只要是整体在中间偏高频的曲子都还可以。太高的频率下也会比较虚无缥缈,以及一点点刺。

动次打次就比较难受了,因为确实低频比较无力。据 HIFI 大佬们说上个 5K 左右的前端能推好低频,我是不太同意这个说法的。这个耳机本来特性就是这么个特性,非要上各种设备把它弄成另一副耳机的感觉,再美其名曰「推好」,有点神经病吧……

我平日里听得最多的还是后摇。直推的情况下,会比较混沌一点,细节不是很充分。许多后摇都有很宏大的场面感,这个比较考验耳机的素质,大手办表现得中规中矩。

在耳机没有煲开前,发声元件物理上没有充分地震动舒展过,音色与使用了一两个月后肯定是不同的。反正据说 K701 是潜力巨大的耳机,那就慢慢看吧。一耳朵下来,素质肯定符合千元大耳的水平。

配合钰龙金丝雀

一般来讲,某些耳机因为阻抗等物理特性,需要较大的功率或者较高的电流来支撑,而普通的输出端,例如电脑的耳机孔,手机的耳机孔等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输出,这就诞生了「耳放」这种东西,用来辅助提高功率或者电流,这是我所理解的耳放。HIFI 玩家还有更多的说法,考究实在太多,我不懂也觉得不必要搞懂,所以我不会去烧线材啦,电源啦什么的,对我来说毫无性价比可言。但耳放是我觉得有必要考虑一下的东西,因为它带来的改变比较明显,简单来说,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

K701 出厂是 6.3mm 接口,买的人心里应该有点数。网络上的评价无一例外地说换了前端之后 K701 能变成另一副耳机,变化相当大。但是前端的事,就太玄了。HIFI 穷三代,我不可能上万元设备推一个 1K 的耳机……

多方考量之后入了一只钰龙金丝雀来搭配,据说这是 1K 左右性价比之选。也有不少人推荐仿刺猬(SAC K1000 仿制品),但是既然是仿制品,成品质量对制作者的水准要求很高。非工业生产线产品踩雷风险显著增高,权衡之下就没有选择仿刺猬。

钰龙金丝雀
一张合照

加上耳放之后,一耳朵能听出不同,我着重用两首曲子做了对比(为了方便放了网易云音乐上的版本):

《 Alone(2)》 by Sopor Aeternus

《阿西达卡传奇》 by 久石譲

其中《 Alone(2)》 这首曲子音色很丰富,高频分量比较多一些,整体感觉是更稳一些,高频毛刺明显减少了很多;《阿西达卡传奇》这首曲子有点交响乐的感觉,能听出更多的细节,混在一起的情况减少了一些。总的来说,一千块钱左右还是比较值得。

我是直接 USB 口连接金丝雀作为解码耳放一体机使用的,坊间传闻金丝雀作为耳放的实力要更强一些。其实它本身也提供了接口,可以单独用作耳放,但是我受限于预算不准备再单独买解码了。目前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


说说 HIFI 吧。HIFI 被认为是典型的烧钱爱好,一个耳放,一个解码器就各能烧去上万元,最重要的耳机更是有「八千听个响,万元入个门」这种吓死人的说法。

但我觉得不必要把 HIFI 搞得这么妖魔化。大多数人买好一点的耳机,就是图个听感更好,或者就是样式好看。19.9 包邮的耳机到 100 块的耳机,听感可以有很大的进步;100 的耳机到 1000 的耳机,听感变化就不一定有前者明显;1000 到 10000 呢?我也听过上万的耳机,我觉得以普通人的需求来说,是不必要的。更不提线材、耳放、解码、电源这些东西,对一个平日玩一点游戏、看点影视剧、听一点流行乐的普通用户来说,有一个是一个,都是没必要的。

耳机这种东西,终究是服务于人的。有人喜欢造型好看能出街的,那他就花 2000 买 Beats;有人整天乘飞机坐高铁,那就买 QC35 来隔音;有人手上苹果设备比较多,又不喜欢有线耳机,那就花 1000 买 AirPods;有人就是发现买电脑送的耳机听得头疼,花 100 买个淘宝爆款,又有什么不合理呢?非要回怼说 Beats 真正的音乐地摊假货音质更好,AirPods 白开水买就是交智商税,有意思没有?

用自己觉得舒服的设备,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