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 Wiki

我们不是生来就具有知识,知识是学习来的、总结来的。

但由于人类大脑的原因,习得的知识并不总是那么稳当,当你需要的时候它们经常消失在大脑里,因此你不得不做无用功,去搜索,再一次习得这部分知识。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已经成了一个我觉得只有蠢人才不会在意的问题。

想要让知识在脑海里保持稳固,一个方法是不停地去重复使用、重复学习它,这是无数人提倡多练多用的原因,例如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讲这种方法不是最轻松的,但是却很稳妥。你可以确信,只要你每天都念同一句话,这一句话总不至于在下一次要说的时候想不起来。

但是这种方法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特别是对某些知识点特别繁杂、但是使用机会却不多的领域。你可以某天都背单词,但我觉得你不愿意每天默写一遍二叉树前中后序遍历的代码,也不愿意每天都温习一遍更改 grub 启动顺序的方法。这类场景和学英语有本质的不同,学英语的目标是融会贯通,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本能,要求学习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我可能一年半载都不会写一次遍历二叉树的代码,这就导致我每天去重复练习它性价比太低。另外,零零散散的知识点何其多,重复练习就是简单地不具有可行性。

对这类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用的时候习得,不用时就不要让它占据自己的大脑太久。这是我推崇印象笔记这类软件的原因。像它声称的一样,要做你的「第二大脑」,意在让人把当下不重要的零散知识 dump 出来,保持大脑的干净整洁,同时也保证知识并没有丢失,它们一直在笔记库里静静等待你的调用。

为什么不直接去互联网搜索?原因其实挺显而易见。互联网是变化的,一个信息来源,下一次去访问就不一定还存在,而且从搜索结果中剔除出需要的内容耗费的精力也不低,而这种精力本没必要每次都付出。

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个系统:它能装下上文所述的那些零散知识,同时能够在你需要的时候方便地找到。我把这样的系统都叫做「个人 Wiki」。背后的实现方式重要性却没有那么高,你可以用印象笔记,可以用为知笔记,甚至纸笔、系统自带的备忘录也可以(其实系统自带备忘录挺强大的)。Wiki 这个词本来指的是多人维护的写作系统,但是我曲解它,把它解释成像维基百科那样由一个个词条组成的知识网络。

以我为例,我要求这个系统至少具有一项功能:搜索。能够搜索词条标题,不错;能够搜索词条全文,很好;能够搜索包含的附件内容,完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印象笔记高级版完美实现了,它甚至还能搜索照片中出现的内容(应该是通过 OCR 实现的)。

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搭建一个 Wiki 站点。方案有很多,最经济低成本的是基于 Hexo + GitHub Pages(或者国内的 Coding Pages)服务来搭建,这样不仅自己能有一个 Wiki 站点,由于内容发布到了互联网上,所以还有可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在选择站点主题时要注意一点,记得选择对分类和搜索功能支持良好的主题。有的主题虽然很美观,但是作为一个 Wiki 系统而言可能没有那么合适。我自己是选择了一个 Hexo 主题:zthxxx/hexo-theme-Wikitten 。这个主题的作者也说这是专门为个人 Wiki 设计的,支持多层级分类,支持全局搜索。我特别喜欢它的搜索功能,随着搜索词输入实时更新结果,非常舒服。

我的 Wiki:

熊猫小A的Wiki

我真心呼吁每个人都搭建自己的一个 Wiki 系统,用什么方式实现,发布在哪里都不重要,但有和没有区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