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 • 娱乐至死
《垃圾星球》
《机器人瓦力》这部电影最开始的名字叫做《垃圾星球》,正式的翻译一般叫做《机器人总动员》。要我说,如果真的用《垃圾星球》这个名字,虽然可能有文不对题之嫌,但我在给一百个赞之后,还要加上几个。
影片描述的是700年后一片荒芜垃圾遍地的地球,人们早就离开了这个星球在宇宙里飘荡暂时延续种族。走之前留下了“瓦力”——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Earth——WALL-E,来为地球做清扫工作。700年过去,“瓦力”们慢慢因为环境恶劣渐渐坏掉了,唯独剩下一个“瓦力”还在继续重复这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瓦力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见到回地球探测环境的机器人 EVA 之后,爱上了她。继而追随 EVA 进入太空,进行了一系列的历险。
历险、战胜反派、成功抱得美人归,都不是我欣赏的重点。真真让我叹服、直击我内心的,是对环境,对“人物”,对背景的刻画,还有我觉得精确得让人嗟叹的现实讽刺。
除了电影的爱情主题,影片普遍被认为讽刺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包括肥胖、环境破坏、消费主义、领导能力等问题。当故事进行到了离开地球,到达太空城的时候,一些社会问题也在这部科幻动画电影中被以隐藏化的形式郑重地提了出来。当虚拟的绚烂服装消失才有机会注意到彼此的眼睛,后来的一切改变都源于瓦力的勇气和浪漫,以及去除物质的简单和纯真,电影的意图已经格外明显,与那些肥胖到无法直立行走的人类相比,整部电影中也许只有瓦力才是真正的活人,在追寻人类业已丢失的内在感动和无悔情感。 ——新华网评
如前所述,这部电影痛斥了美国式的消费注意生活方式。肥胖、环境恶化、病态的科技依赖、底下的政府领导力,这些美国社会(其实不论哪个社会都一样)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一得到展现,而且是以一种耸人听闻——但毫不过分的方式。
- 瓦力的爱好之一是收集“史前文明”——人类——留下的遗物。打火机、玩偶,只要是有趣瓦力都会放进自己的背包里拿回家里。直到后来瓦力偶然发现了电影关键——一株绿植。电影用庞大而精细的画面展现了这一点:渺小的瓦力在堆积成山的垃圾间奔波,履带在毫无生机的沙地上碾压出一道道痕迹。没有比走一条永远只有自己脚印的路更伤感的事了。这个世界是一个垃圾场,而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被商业和消费主义蹂躏践踏的社会的最终形态。问题在于:这真的是700年后吗?
- 在太空遨游避难的人们的生活,恰恰是美式生活的现实写照。这一点在后面会说到。
- 瓦力欣赏的音乐剧恰恰说明了:瓦力才是整部电影里唯一的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飞船上的“人们”:肥胖到已经失去了站立行走的能力、沉迷在电子娱乐节目中。这是对现代生活的最大胆预测,但谁敢肯定,这不会成真呢?
- 机器人 EVA 形似一台 iPod,其设计者正是苹果公司著名设计师 Jony Ive;瓦力用来播放音乐剧的设备是一台 iPod;瓦力每天早晨起床充电开机时的声音就是 Mac 电脑的开机音效。不论这代表着主创团队是 Apple 的超级粉丝还是仅仅因为 Apple付了一笔可观的广告费,Apple 实实在在的是走了一步好棋:身为消费级电子产品的行业巨头,换句话说就是最可能让人类走到电影里那个境地的公司之一,顺利地把自己和正牌形象联系在一起,即代表了正义、爱、生机、人性。再看看苹果这两年在环保方面的举措,这家公司的调性,是扎根在 DNA 里的。
被《娱乐至死》诅咒的美国,现在被《瓦力》再诅咒了一次
《娱乐至死》宣称:美国逐渐脱离了印刷机的统治进入了被电视统治的时代。至此电视接管了公众话语权,美国人也失去了包括缜密逻辑、思辨在内的由文字读写带来的诸多好处。我们可以在《瓦力》里看到对这些论断的印证:《瓦力》里的人除了吃喝和对眼前的屏幕傻笑之外别无作为。而贯穿整部电影的一家公司:巨购公司,似乎是一家政企合一的公司,从各种意义上接管了公众的生活。我敢说,这一定在现实里有所映照:不论是 Google 还是 Apple 还是 Amazon,编剧和导演的批评是严肃的。
有趣的细节:瓦力和 Eva 在太空遨游时,飞船里的一男一女不小心牵上了手,随后才如梦初醒——估计也是他们各自一生中第一次——向对方说了“你好”。这是里程碑式的一刻:到这里就说明这电影十有八九会有正面结局了。 一代比一代肥胖的舰长到最后已经完全忘记了包括社交、舞会、舞蹈这些 “Old fashion” 的娱乐方式,但是实际上舰长随时都处在娱乐的中心。这么看来,娱乐至死的同时还伴随着遗忘一切。
影片里以一株绿植代表生命的萌芽(似乎必须是绿植,因为 Eva 寻找生命时对瓦力的一直蟑螂同伴视而不见),其实瓦力和 Eva 才是电影里整个人类世界的人性的火种。现在地球的问题出在:地球快变成瓦力生活的那个地球了,但我还没看到一个瓦力。